遇见设计师 | 他做了所有设计师都想做的事——曾令波

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 时间:2022/9/27 18:43:07 次数:

遇见设计师系列第20期嘉宾
行走奔波在民间的设计师—曾令波现在他更为人熟知的称呼是“曾师傅”

从事平面设计16年的他一直在思考设计的更多价值新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设计?



曾 令 波
慢物质”品牌创始人
民艺行走”发起人
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SGDA) 秘书长

团队及品牌荣誉GDC 17 提名奖、评审奖 / 首届中国匠人大会“创新匠人”奖 / 吴晓波频道“奇葩匠人”  / 中国(北京)文交会杰出机构”奖 /2017年度 “深圳礼物”奖  / 2018成都金熊猫奖  / 伦敦-中国生活方式品牌展  / 米兰设计周/深圳设计周-粤港澳大湾区设计展 / 北京国际设计周 / 首届西班牙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工艺美术系列展 / 纽约 -深圳国际文化周暨国际形象推介展 / China TDC 文字设计在中国 / GDC 17 平面设计在中国展出。

机器永远不会因为某个线条的不完美而沮丧而人的手,能感知到——曾令波



工匠的孩子传承了老父亲的手艺,从手握画笔鼠标的设计师到与木头机器打交道的“曾师傅”,一腔热血行走奔波于民间尝试把传统手艺和现代设计对接,用新的品牌建设思路,铸造更有设计价值的民艺文创作品。也是沿着这个思路,“曾师傅”和他的朋友们创办了民艺协同体“慢物质”,致力于中国原生文化的价值保育及可持续发展。


关于“慢物质”

老工:您创立“慢物质”的契机是什么?

曾师傅:在2012年,从业10年的时候我开始认真反思自己这些年走过的路,传统设计服务行业越来越不乐观,就觉得是时候做出一些改变了。过去的10年,整个设计界的生态正在重建,很多东西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消失,曾经我们夜以继日刻苦掌握的能力正在失去用武之地。这个世界为什么需要设计?新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设计?除了服务费、设计的价值还可以怎么去实现?这样的问题比一百个优秀的设计作品更重要。

这种情况下,换一个新的领域,自己做产品、按自己的想法来打造品牌、尝试用设计去影响更多的人,这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慢物质”部分作品合集)

老工:如何理解慢物质的“慢”?

曾师傅:在宽泛意义上,慢是一种可以完全自定义的、舒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对我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研制产品所持的态度,以及对物、对人与物之间、以及对我们本身的另一种审视角度。另外,“慢”还意味着,我们思考的出发点,并非仅仅是当下,一个

品牌或公司的快速发展,而是希望放在更长的时间轴上来思考,一个传承了数百上千年的文化符号,在新的时代里怎样跟我们的生活发生关系,实现对接。我们想去创造这样一种能引发人们用不同的节奏感来思考与体验的东西,所以才有了“慢物质”。

老工:您当初创立“慢物质”是希望能够让人们慢下来,那您怎样看待如今这个节奏愈来愈快的智能化社会?

曾师傅:社会越来越进步,这是不争的事实。所谓节奏快,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一个全面智能化甚至虚拟化的时代,应该也是必然,我很庆幸能亲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变革时代。而我们所谓的慢,并非希望重新回到过去,更多是指一种笃定、踏实的存在状态

在此状态下,有机会思考更多的东西。在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也需要慢慢想一些事。 



关于“文创”

老工:文创与产品设计的界线在哪里?文创的未来又在哪里?

曾师傅:文创可能更多是一种创作类型,而不是指向产品类型。通常我们说,基于特定文化要素,用创意的方式对其进行新的诠释或表达,并与具体的产品形态进行结合,这样的产品大家叫做文创产品。这里面反映了两个问题,第一,文化要素和创意表达,两者同时存

在。

第二,市场端,消费者很可能是在为“文化”买单,而不是在为一个“产品”买单。所以我觉得文创的提法只是阶段性产物。是当下全行业都异乎寻常地关注“文化自信”导致的结果。这并不健康。最终市场需要的是好的产品,至于他是否文化,或者是否创意,

并不重要。



(作品《财源滚滚》雕版滚筒印刷工具)

老工:如何看待目前文创市场的“贴图”现象?

曾老师:这也是上一个问题的延伸。如果市场是在为所谓的文化符号买单,那么,创作者就不会在产品本身上投入太多精力,不会去深入思考产品本身的形态、功能、使用场景和使用体验。所以我们看到很所谓“文创”产品,最终都是拿一张图,找一个现有的通用产品模子直接贴上去。这并不是不可以,它也有它的价值和意义,但不应该是主流。

 

作品《笔墨方》

老工:目前市场上好的文创产品普遍存在价格贵销量差的问题,您是如何应对这个问题的?

曾老师:多数文创团队都是体量非常非常小的品牌。实力不够,意味着你的产能、销量会被局限在很小的数量级,自然无法对供应链达成有效把控,产品成本居高不下。这是价格高的主要原因。至于销量差,一方面是严重缺乏性价比,另一方面是市场对文化创意产品的理解力和消费力还有待提高,还有一方面是,从业者多数都是设计师背景,对一线消费市场的洞察能力不足。我觉得这是一个学习和突破的过程。找准方向,在确保为市场提供好产品的同时,不断优化供应链,同时尽量补全市场营销及整盘运作能力。除此之外我不觉得还有更好的途径。


关于“曾师傅”

老工:您生在匠人之家,走上“民艺复兴”这条路是因为骨子里对艺术的追求和家庭熏陶的原因吗?

曾师傅:我父亲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木匠,在我的老家享有很高的声誉,人们叫他“曾师傅”。我小时候贪玩,也会试着像父亲一样用工具做一些东西,多是陀螺、刀剑之类的玩具。从这一点来看,这种成长经历最大的好处是,此后对手艺有先天的亲近感。


传承—“曾师傅”二代


他的木匠生涯在80年代后期,被现代木工机械系统终结。之后他不得不改行做了铁匠。我的少年时代则是在给他当铁器加工助手的工作中度过的。但近100年的工业化浪潮,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改造来的太快,很多老行当的演变速度还保持着几百年来固有的节奏,跟不上外部世界的变化。所以有时候我们觉得很多昨天还存在的手艺,一夜之间就看不到了。我觉得除了供需错位,缺乏创新力和品牌思维,与时代脱节,是重要的原因。刚好我具备一些这样的能力,那么去尝试把传统手艺和现代设计对接,用新的品牌建设思路,应该有机会创造出一些不同的东西吧。

转载自公众号:工业设计


——至少可以做一些有意思的产品。


微信扫码咨询